![]()
古人人計算時間是有自己的方法的,而且這個方法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天干地支就是古人用來紀年的方法,根據十天幹、十二地支進行搭配,形成了六十甲子表,每60年一個輪迴,下面小編就為各位小伙伴帶來天干地支為什麼是60年而不是120年的解析,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你。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用來記年、月、日、時的,就跟當代用阿拉伯數字來記年、月、日、是一個道理。天干地支分為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這六十個單位稱為一個甲子,叫“干支紀法”。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怎麼算?
1、天干地支計算方法
年干支計算公元後年份的口訣是:“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是天干,基數改用12除,餘數便是地支年”。
以2010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07,除以10得餘數7,對查天干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得”庚“,再將基數2007除以12得餘數為3,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寅“,故2010年為庚寅年。(若得0可理解為1之前即12)
2、月干支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類,只計算月干
月干=年干數乘2+月份例:2010年(庚寅)三月(辰月)的天干=7*2+3=17,天干10為週期,就去掉10,得7,天干第7位為庚,則此月干支為庚辰。
3、八字看日干支
日干支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數=(年尾二位數+3)*5+55+(年尾二位數-1)除4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數=(年尾二位數+7)*5+15+(年尾二位數+19)除4(只用商數,餘數不用,數過60就去掉60)
例: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日干支基數=(10+7)*5+15+(10+19)/4=47(已去掉60的倍數)這就是1月1日的干支數。從1月1日到4月12日為47+31(1月天數,下類推)+28+31+12=149,去掉60的倍數得29、天干去10的倍數餘9為壬,地支去12的倍數餘5為辰,今天的干支就是壬辰。
4、八字看時干支
時干支時干=日干序數*2+日支序數-2
5、倒推年齡法從今年的干支推出任何年齡的干支
即年齡去掉60為基數,去掉10的倍數為天干倒推數,去掉12的倍數為地支倒推數。如今年為庚寅年,56歲生年的干支這樣推:56去50餘6,天干從庚倒推6位是乙,地支為56去掉48餘8,從寅倒推8位是未,生年就是乙未年。65歲生年去掉60餘5,從今年的天干倒推5位丙,從今年的地支倒推5位戌,生年就是丙戌年。
【天干地支為什麼是60年而不是120年】
因為天干地支紀年法是按序相配的,順序奇數的天干只會跟順序奇數的地支、順序偶數的天干只會跟順序偶數的地支相配,即單與單配,偶與偶合,單不與偶組合。
天干和地支是有陰陽之分的。陰、陽大家都很青春,就是相反的方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說就是“對立統一”,比如“太陽”和“月亮”、“天”和“地”、“光明”和“黑暗”等等。對於天干地支,採取“奇為陽,偶為陰”的辦法,將十天幹分成了五個陽干-甲、丙、戊、庚、壬,五個陰乾-乙、丁、己、辛、癸。將十二地支分成了六個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六個陰支-醜、卯、巳、未、酉、亥。再採取“陽干配陽支,陰乾配陰支”的原則,從“甲子”到“癸亥”,則是六十載,而非120年。
例如:天干中第5個是戊,那麼在十二地支中可以與戊組合的只有6個,單數的6個。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
所以組數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只有六十組,是60年一個輪迴。
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序相配,形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凡六十組干支,稱為“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
中國古代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份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幹支。
“天干”是以“甲”字開始,“地支”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以下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為止,共合為六十數,之後再從甲子開始循環。所以這種計算年份的方法也被稱為“六十甲子”。
天干地支的由來
《史記》稱十天幹為十母,十二地支為十二子,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據考證,可能先有天干、後有十二支,最後才有甲子。據考古發掘,早在公元前1562 至前 1066 年殷商時期,便已有了干支甲子。“十干”首先被用於商王朝世系的稱號,如成湯名天乙,其子叫大 丁、中丙、中壬,孫子名大甲等。據《運氣學說》言:“大橈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支)。”說明“干支”是用於曆法的。又如《殷墟書契前編》“七.四四卜”辭雲“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等,均說明干支是用來記日的。
對於“干支”的來歷,目前公認的說法是,“十天幹、十二地支”是由大橈氏排定的。據《通鑑 ·外記》云:“帝命大橈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始作甲子……”宋代錢塘人氏東齋徐升編的《評註淵海子平》裡有一段“論天干地支所出”之文,其文為:“竊以奸詐生,妖怪出,黃帝時有蚩尤神作亂。當是之時,黃帝甚憂夏民之所苦,遂戰蚩尤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十二支,希乃將十干圓布象天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合光仰職門放之,然後乃能治也,自後有大撓氏,為後人憂之曰:嗟吁,黃帝乃聖人;尚不能治此惡煞,萬一後人見災報苦,將奈何乎?遂將天十幹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高郵茆泮林所編輯的《世本佚文》也謂:“黃帝令大撓作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