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神奇之處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對此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中醫與五行密不可分,你了解中醫相生相剋五行嗎?五行生剋是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剋的合稱,五行生剋是五行學說的重要內容,在中醫理論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馬上就為各位帶來中醫五行生剋的解析,喜歡的可不要錯過了哦!
【中醫相生相剋五行】
中醫將金、木、水、火、土對應的關係稱為五行學說,透過類比的方式構建五臟概念。
中醫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係中,金對應於肺、大腸,水對應於腎、膀胱,木對應於肝、膽,火對應於心、小腸,土對應於脾、胃。
其中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因此在五行對應方面具有一致性。
在臨床上,五行、五臟可幫助推演疾病,如沒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屬木、五色為青、五味為酸,如果出現臉色青、喜食酸味時,此時病位可能在肝。
火有溫熱、光明的特性,心屬火、五色為赤、五味為苦,如果出現臉色赤、口苦等症狀時,病位可能在心。
五臟系統與五行概念相配屬,有利於完善中醫理論,有利於中醫根據相生相剋規律進行疾病的轉歸、判斷,進而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中醫理論與五行生剋
1、五行中的“木”對應五臟的“肝”:
木多指植物,植物最大的特性就是生長、條達,肝臟主要的特性為條達,疏洩氣機,受人情緒的影響,情緒好肝臟舒暢,情緒暴躁肝氣鬱阻,故肝屬木。
2、五行中的“火”對應五臟的“心”:
火最大的特性是溫熱上升、火苗上長,只要有溫熱上升特性的都屬火,心臟主管血液循環,血液循環是保持人體體溫的必要條件,故心屬火。
3、五行中的“土”對應五臟的“脾”:
土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載、收納,土是萬物之母。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營養吸收進人體各個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應營養,故脾屬土。
4、五行中的“金”對應五臟的“肺”:
金泛指金屬,古代多屬兵器,兵器必須保持清潔、鋒利,肺為嬌髒,不能受到一點影響,故肺屬金。
5、五行中的“水”對應五臟的“腎”:
水寒涼,滋潤下行,人體的體液都歸屬腎,體液對人體有滋潤的作用,故腎屬水。
“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鄰的屬性相生,間隔的屬性相剋,對應五臟之間也是這樣的相生和相剋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問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資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
【中醫五行生剋】
胃為脾之腑,脾為胃之髒。髒者,藏也。腑者,化也。陽性化,陰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陽氣而生腑,秉造化的陰氣而生髒。腑為陽,其色明。髒屬陰,其色暗。陽而明,故能化。陰而暗,故能藏。此臟腑二字之意也。他髒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洩太超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洩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洩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超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於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氣,煊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超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煊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運化不及者,水火之氣虛也。脾土無運化太過之病,有土氣填實之病。土氣填實,則不能運化也。
中醫五行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1、相生: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養肝木,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
2、相剋: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超過,即火克金。
3、五臟的母子關係與虛實關係:A、母病及子:如母髒(肝)先病,然後累及子(心)髒, 方法 是要先補母(肝)。子病及母:子髒(肝)先病,然後累及母(腎)髒,這種情況下一般病情較重,就不是正常的相生(母及子)關係了。方法是先補“子”(母髒病重則要補母瀉子)。B、虛實關係: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如腎(水)虛,要補肺(金),肝硬化是肝(木)的實證,要瀉其子心(火)。
4、五臟的相乘或相侮:如肝病傳脾,使脾虛弱,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郁土虛或土雍木郁。肝病影響了肺,即木侮金。
中醫理論學說
1、整體平衡觀念:
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生理上互相協調,病理上互相影響。 整體平衡觀念: 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反映內在臟腑病變。 人體與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是一個整體,局部疾病,要放到整體環境中討論。
2、五行學說:相生相剋:
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促進、助長之作用; 相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即相生促發展,相剋利平衡! 即相生促發展,相剋利平衡! 即相生促發展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著“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3、辯證施治:
證,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質。不同於“症”。症是指疾病的現象, 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同病異治;呼吸問題可能由肺、腎或心臟疾病引起。 要用不同方法解決。異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與免疫失調有關。固本扶正、調節免 疫可以解決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