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節的來歷你知道嗎?韓式也是一個創天宮的節日,是在清明節前的一到兩天,你們知道寒食節的來歷是什麼嗎?在寒食節的時候有自己的習俗,自己的飲食習慣,你們清楚嗎?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在每年冬至後的105天,是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惟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顧名恩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寒食節的來歷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據民間相傳:介子推游離在外回家,見到了白髮蒼蒼的母親。母子重逢,悲喜交加闊別十九年的話語,自不必細說。
過了些日子,晉文公(即重耳)犒賞功臣的榜文已經貼出,風聲傳到老娘耳內。
老娘對介子推說:“兒啊,人家良田百頃,新宅新院,,你跟晉文公十多年,刮肉奉君,有功有勞,何不去打點上一官半職,咱娘兒倆也好好過幾天清閒日子,何必再泥裡來、水裡去呢!”
介子推便說:“侍君能治其身,侍母能接其力。晉文公執掌天下,乃天命注定,非兒子一塊股肉所成也!還是任其自然,不去為好。”
母親聽兒子說得有理,點頭便說:“塵世上有烈子,便有烈母,依我兒便是。”
再說介子推同村有個豆腐客,名叫謝張的人,到京城做豆腐生意,發現城門牆上的榜文裡,沒有介子推的名字,氣憤得不得了,產生了抱打不平的念頭。
當即寫了一紙黑告:“有龍皎皎,悲失其所;眾蛇從之,周遊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深淵,重安壞土。眾蛇人穴,各有寧寓;一蛇無穴,浩於終野。嗟乎!”
偷偷地貼在榜文旁邊,被護榜人發現,揭將下來,送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看了,深知給介子推漏封爵祿,實覺慚愧,急忙派人請介子推入朝。但介子推早已料到會有此事,已把母親背進綿山隱居起來。請的人打探得清楚,回來將此事如實上奏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聞訊大喜,但請不回介子推,著實煩惱。
旁邊丞相趙衰奏道:“臣有一計,能使介子推自己走出山來。”
晉文公忙問:“愛卿有何良策?”
趙衰道:“介子推是個孝子。依我之見,綿山腳下,然起一把火,介子推一見,自然會將母親背出山林。”
晉文公認為有理,便派人火焚綿山。沒料到放火的人沒聽清楚,在山林四周齊點起火來。介子推無路可逃,只好用自己的身體,替母親遮火。
水火無情,竟將母子二人活活燒死在山林中的一棵柳樹底下,連柳樹也燒成了個黑樁樁子。大火熊熊,連燒三日,煙散火熄。
晉文公悲痛欲絕,點起人馬,親自滿山遍野尋找介子推母子的蹤跡。找了好幾天,才在燒焦了的一棵大柳樹碴碴下,從灰堆裡找出了一隻玉鐲和介子推母子二人的骨灰。
晉文公脫下了他的龍衣鱗袍,動情地痛哭了一場,然後,金頂玉葬了。
當此之時,晉文公齋戒沐浴,設起香案,敕封介子推為山神爺。
火焚綿山,正是清明前一天之事。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這一天每年全國百姓不動煙火,冷食三日。
如發現誰家冒煙火,定斬不饒。
國人無不遵從,形成習俗介子推忠君孝母,世人敬仰。仇池一帶的敬山神和寒食節的習俗,跟著也就產生了,一直流傳到現在。
寒食節習俗
1、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