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孩子承認了都會有加冠禮,那麼你們知道男子弱冠是多少歲,我們可以知道男子在古時候到了20歲救護有一定的行冠禮舉行,也有及笄禮,及笄是女孩子,那時候女孩子的及笄禮是在滿十五歲的時候,如果你們好奇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弱冠之年是多少歲?及笄怎麼讀拼音的詳細介紹,需要的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男孩弱冠之年是多少歲了】
弱冠之年在古代指的是男子二十歲的時候,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會行冠禮,這裡的行冠禮,就是將頭髮盤起來,戴上帽子,過了弱冠之年,男子就正式成年了,成年之後的男子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表字。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視為成年。
在古代,男子20歲的時候即成年,就要在自家宗廟祠堂中加冠禮,“冠禮”一共加三次,分別代表行冠禮的青年自此以後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通常,冠禮由父親主持,邀請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男子加冠,最後宣讀祝詞並賜字,整個冠禮才算完成。
古時漢族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弱冠:古時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舉行弱冠的儀式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古代男性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2~3歲:孩提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指: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權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之年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及笄怎麼讀拼音】
讀作:[ jí jī ]。
及,拼音:jí,聲母是j,韻母是í,讀作第2聲。
笄,拼音:jī,聲母是j,韻母是ī,讀作第1聲。
釋義: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
弱冠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三十而立的含意 弱冠之年——
弱冠之年指的女生十三歲,弱冠之年來自杜牧的詩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下水晶簾總比不上”。
意思是說,十三四歲的女生如同二月初樹梢上含苞欲放的豆蔻花。
“及笄”是古代指女孩子15歲,也是指到了出嫁年齡。
“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古代的女子,婚齡前她們的髮髻和衣服顏色長短都有規定的。到了適婚年齡又有一個規範的樣子,能讓人一眼分辨出未婚、適婚、已婚等,這種禮儀規好像也挺好,不敢妄作評論,只要對社會的文明有進步,利大於敝,都是好的。
《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
《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裡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弱冠”則是指帽子,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表示他已經成年了。
弱冠的歲數標準來說是二十歲左右,《禮記·曲禮上》寫:“(男子)二十曰弱冠”。有的指定歲數不一樣,在《漢書.東方朔傳》載有:"至年十八而冠,出則執轡,入則侍內"一說,類似現在的成人禮。弱冠的“弱”表示男子已經成年,但由於身體還不足夠雄壯,稱之為弱。
弱冠之年: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希望他成為受人尊敬的。
及笄之時——
及笄(jí jī),指的事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領結婚證的年紀,如“年已及笄”。(笄,是一種髮簪)。嚴格意義上來說,女子到十五歲時一件許配給別人的,當初就束髮戴上髮簪,要是沒有許配給的,到二十歲時也務必束髮戴上髮簪。
金釵之年。嬰兒學語的聲音,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及笄的拼音是,jī。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及笄。八十耄耋。用笄貫之。
指女子十五歲。並用簪子綰,13歲,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袁枚,而部分則與男士叫法不同。是指15歲的女孩。
及笄之年和將笄之年的區別
“將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將笄”是將要到“笄年”還沒有到,“及笄”則是已經到了“笄年”。所以他們完全是不同含義的兩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