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懂事起就對時間有了概念,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時間也在慢慢流逝,時辰與24小時對照表,十二時辰是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感興趣可以和小編深入了解十二時辰與二十四小時對照表。
【時辰與24小時對照表】
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23時至01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丑時:01時至03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寅時:03時至05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卯時:05時至07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辰時:07時至09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餐時間。
巳時:09 時至11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午時:11時至13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時:13時至15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
申時:15時至17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酉時:17時至19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戌時:19時至21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亥時:21時至23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十二時辰與吉凶
子時生人:性急命帶剛強,作事反覆不定,招人是非,父母妻子有力,白手成家之命也,十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八,八十九歲之壽。
論子午卯酉時:詩∶子午卯酉四客高為人聰俊逞英豪多有兄弟難倚靠一雙父母不相交時初時末為伴侶時正孤單獨自挑財重祿榮身貴顯翼沖雲漢福滔滔
子時初出生【約於23:00——23:40】子時初生人,先克母之命,一生作事七進八退,十成九敗,六親疏淡,衣祿浮沉,末限享福,好收成結果之命。詩曰∶子初果如何,作事進退多,師長僧道吉,一世受奔波。又曰∶生子先見郎,子息不過雙,娶妻換頭婦,末後發田莊。
子時中出生【約於23:40——00:20】子時中生人,無克破,一生作事占強,有起有倒,有成有敗,末後雖大興旺,須用離祖入贅為吉。詩曰∶天祿雖興旺,時值活離宮,前程防小失,作福保亨通。
子時末出生【約於00:20——01:00】子時末生人,先主克父,六親不得力,子息不順,一生勤苦勞碌,作事有頭無尾,財帛不聚更改之命,晚景好。詩曰∶子末先喪父,子孫三個有,好子只一個,老景三十秋。
丑時生人:父母一刑克,一生敬貴,有勢有力,末限大好,福祿有余之命也,十八,二十六,三十一,四十六有災,其年可持齋作福,七十二歲之壽。
論辰戌丑未時詩∶辰戌丑未四字孤上妨父母六親疏雖有兄弟難倚靠祖房常被別人租時初管取先亡父將來克母在冥途公門事業為生計男為僧道女尼姑
丑時初出生【約於01:00——01:40】丑時初生人,無克破,一生衣祿有餘,俱主富貴安閒,子孫榮顯,末限好之命。詩曰∶晚景主大好,三子命中存,兄弟皆得力,衣祿總無虧。
丑時中出生【約於01:40——02:20】丑時中生人,為人正直並無惡念,一生妻子得力,父母六親相和,末限大發之命。詩曰∶醜正先防父,頭子總難招,須要防妻損,爺娘亦虛驚,聰明伶俐有,福祿益盈盈,財帛田園廣,:榮華末運昌。
丑時末出生【約於02:20——03:00】丑時末生人心地好善,先兇後吉前主克母,孤獨自成男女皆離祖命也。詩曰∶醜末先克母,女命主妨父,先男後有女,晚景貴人助。
寅時生人:父母兄弟妻子多克,離祖方好,初限平平,末限發財,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三,三十九,四十九,六十六歲,主得血氣之疾,過此九十六歲之壽。
論寅申巳亥時詩曰∶寅申巳亥四字強為人聰慧近文章時正弟兄三四個時初時末也成雙父母無刑多倚靠榮華貴顯坐高堂若得父母雙全在晚景康甯大吉昌
寅時初出生【約於03:00——03:40】寅時初生人,主人先克父,衣祿有餘,為人聰明發達,自成自立,有虧有盈,心性不定,好勝好閒,末限有福之命。詩曰∶寅初進田莊,兒女喜成雙,財祿中年旺,晚景自安康。
寅時中出生【約於03:40——04:20】寅時中生人,若無衝剋,父母雙全,衣祿盈餘,有福有壽,自成家業,先主榮貴,末限安常之命。詩曰∶寅中命吉昌聰明性氣剛,一生宜出祖名姓四方揚,寅正少兄弟三孫世代長,克妻須保守晚運益田莊。
寅時末出生【約於04:20——05:00】寅時末生人,先克母,自成家業,六親無倚,離祖出家之命,一生勤苦勞心,妻子有克,帶疾方可延壽。詩曰∶寅末命平安祖業未能看,一生多險厄無坡上高灘,子息招宜晚頭妻未有緣,弟兄無倚靠假子送歸天。
【十二時辰與二十四小時對照表】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的順序:子 、醜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23~1點是子時,1~3點是丑時,3~5點是寅時,5~7點是卯時,7~9點是辰時,9~11點是巳時,11~13點是午時,13~15點是未時,15~17點是申時,17~19點是西時,19~21點是戌時,21~23點是亥時。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即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夜半”一詞常被古代文人用於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以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等。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即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時是夜與日交接之際,即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在《史記·李將軍傳》中,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至於後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指太陽剛剛露臉,即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不少,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
辰時:
食時,又名早食,也就是吃飯時間,即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禮記·坊記》)
巳時:
隅中,又名日禺,臨近中午時,即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午時:
日中,又名日正,即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這個時間名詞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如《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未時: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申時:
哺時,又名日埔,夕食等,即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古代漢族人民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酉時:
日入,又名日落,傍晚,即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古時人們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戌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傍晚,即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時:
人定,又名定昏,即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而在中國古代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