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八字排盤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日曆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日曆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了解曆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應用到了曆法,深入了解能讓你過得更好,公曆和農曆的區別,曆法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用到,卻也經常混淆的概念,如今經常接觸到的相關概念有陽曆、陰曆、公曆、農曆,今天小編就為各位小伙伴帶來日曆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世界各國的曆法,大都先有陰曆後有陽曆。我國於1912年採用公曆曆法後,人們習慣把公曆稱為陽曆,而把傳統的“陰曆”,稱之為農曆。

公曆亦稱太陽曆、新曆、西曆,也稱格里高利曆。於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曆法,是現在國際上公用的曆法。

1、性質不同:

農曆是陰陽合曆。以陰曆的月相變化週期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週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農曆和陰曆一樣,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以兩個朔日之間日期為一月。

公曆是太陽曆,是以太陽回歸週期算作一年,作為基礎的曆法,然後把這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2、天數不同:

農曆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則設為12個月,354天。時間和公曆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4天或383天,稱為閏年。

公曆每個月分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有的年份是366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365天,稱為“平年”。一般四年一“閏年”。

3、使用紀年不同:

公曆以公元紀年,分公元前後;而農曆使用甲子紀年,六十年一輪迴。

4、使用範圍不同:

公曆為絕大多數國家通用;農曆為我國等少數國家使用。

中國自古的曆法,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它以月相變化週期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週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它的特點是依據月相來確定月的長短,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太陽回歸年無關。

農曆還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便於安排農業生產。日月相合的農曆,在農業、文化等領域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曆法。

關於農曆、公曆、陰曆和陽曆

1912年之後,中國開始採用西方的公曆,俗稱“新曆”,與中國舊有的曆法相對。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

那麼,舊有的曆法是陰曆還是陽曆呢?其實都不算。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

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便於安排農業生產。所以二十四節氣來自農曆,而非陰曆。

但是,除了清明節之外,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設置的。

【日曆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1、公曆又叫陽曆,是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以四季循環的回歸年為基本週期,與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其中每一年的日數和月數是由人來規定的。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

2、農曆,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曆。以月相變化週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週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

3、一般在日曆上,公歷時間在上面,農曆時間在下面;而且公曆日期是羅馬數字,而農曆是大寫數字。

曆法可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

陽曆(太陽曆):以太陽周年視運動週期(即回歸年,約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係。根據陽曆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合理指導農業等事。公曆(學名格里高利曆)就是陽曆的一種。

陰陽曆:我國的農曆屬於此類,它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根據農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陰曆(太陰曆):我國農曆不屬於此類,但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農曆稱之為陰曆。以月亮的圓缺週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588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曆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曆法實用價值太小,現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陽曆和陰曆的詳細分析

陽曆,即太陽曆,是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曆法,觀察的是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計365.24天(一個回歸年),分攤給12個月,每個月平均是30.437天。

陰曆,即太陰曆,是根據月球運行規律制定的曆法,觀察的是月相的週期變化,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29.53天,乘以12個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從分類標準來說,只有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三種曆法。有了這個認知再探究公曆和農曆分別屬於上述哪一種曆法。

結論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屬於陽曆的一種,但是,陽曆卻並不等同於公曆,二者是被包含與包含的關係。

公曆又稱基督紀年,其基本特徵就是將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滅亡,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裡的“1912”和“1949”都是公曆概念,意思是耶穌誕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陽曆本身,其實並沒有這種年份限定。

陽曆更像是一個學術概念,精準但並不實用,一年365.24天,一個月30.437天,不是整數,無法應用於日常。公曆則不然,它更像對陽曆的具象化的表達,把月和年都湊成了整數,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週期是“四年一閏”,所以平均下來,每年的天數是(365×3+366×1)÷4=365.25,與陽曆回歸年中的365.24天之間的誤差已經很小了,再加上“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進一步精細調整,幾乎可以達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結論二:農曆既不是純陽曆,也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曆。

由於陽曆日期反映的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所以陽曆的四季更準確。

由於陰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所以陰曆的月份更準確。

也就是說,陽曆和陰曆各有優缺點:

陽曆的特點是四季準確,氣候規律,但月份與月相盈虧對應不上,1號未必是新月(朔),15號也未必是滿月(望)。

陰曆的特點是月份準確,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滿月(望),但與太陽運行週期對應不上,所以時間一長四季就會混亂,夏天變成冬天,冬天變成夏天。

為了取長補短,聰明的中國古人發明了農曆,其特點是月份跟著陰曆走,年份跟著陽曆走,如此一來,便既可以根據月相變化設置月份(月亮變化比太陽變化更易於觀察),又不至於四季混亂,簡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說,農曆是以陰曆為基礎,並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陰陽合曆(陰曆為主,陽曆為輔)。

但是問題來了,陰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陽曆一年是365.24天,陰陽合曆必須協調農歷年與回歸年間的這一的矛盾,於是設置了閏月,每2~3年置1閏,具體閏周是19年置7閏。

我們算一下誤差。按照陽曆算,19個回歸年共6939.56天(365.24×19),按照農曆算,19個農歷年共6939.55天(354.36×19+29.53×7),這個精確度,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閏循環的最小週期,這就是為什麼19歲那年,陽曆生日和農曆生日會重合在同一天。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農曆實際上是比純陽曆(包括公曆)、純陰曆更先進的一種曆法,只是民國之後,為了與世界接軌,我國才引進了公曆,目前是農曆與公曆並行使用。

結論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節氣,也都屬於陽曆。

陽曆不只有公曆這一種表達,也並非西方的獨創,中國傳統的干支歷和二十四節氣,其實都是陽曆,而非陰曆。

以二十四節氣為例,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很明顯,觀察的是太陽週期,所以是陽曆。

仔細觀察二十節氣在每年的具體日期也會發現,它更趨近於公曆日期,而非農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農曆正月初四……公曆的日期,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但農曆的日期,卻相差甚遠,毫無規律可言。

同樣的,其他二十三個節氣也是這種情況。

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作用是順應農時,而陽曆比陰曆更能反映自然節律和氣候變化,所以二十四節氣必然使用陽曆,而非陰曆。這一點或許會與大家的認知相悖,但真實情況的確如此,對農耕影響明顯的是陽曆(太陽、溫度),而非陰曆(月亮、月相)。

至於純陰曆,其實並不十分實用,目前也只有少數中西亞國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蘭曆就屬於太陰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