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甲子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六十甲子表如何對應】
1.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2.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除以60(指六十年甲子),餘數小於60,再用餘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如2002年:2002÷60,餘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干、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我國農曆現仍沿用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週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六十年甲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六十甲子的由來
天干地支相傳是四千六百多年前皇帝時代大堯氏所創,也有的說是伏羲所創。也有說是皇帝令大堯作甲子。
當初先創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以記年與日。後又創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記月時,這樣就形成了甲子年,乙丑年
按奇干陪奇支,偶干配偶支的方式結合起來。合稱干支,用以記載年月日時。干支配合一共六十組,統稱為六十甲子。或一個甲子或一個花甲。
一旬有十組干支,每旬均由甲幹起,至癸干止。所以一共六旬。
甲子乙丑丙寅------壬申癸酉 為一旬,六十甲子用完即重回,周而復始。
陰陽的意義
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如利害得失,生死存亡,靜動變常,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富貴貧賤,窮通枯榮。柔弱剛強,順逆正反等,都是易學所說的一陰一陽。也就是命理學上的陰陽。雄為陽 雌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
陰為靜,陽為動。一靜一動之謂道。陰陽互動才有宇宙的變化和發展。
五行與陰陽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環不息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