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姓的來源】
1、源於官位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馬質,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馬匹的徵收,並負責檢驗馬匹的質量。 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在馬質的後裔子孫中,把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質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馬氏,世世代代相傳至今,也是歷史久遠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巫馬,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一種官位,專門負責給馬匹治病。古代,巫、醫同義,因此稱巫馬。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就相當於今天的獸醫。在巫馬的後裔子孫中,把先祖官職稱謂拿來作為為姓氏者,稱巫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廋人,全稱位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置的一種官位,後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並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後位各諸侯國中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在典籍《周禮·地官·廋人》中記載:“廋人,掌十二閒之政,敎以阜馬。” 在馬廋人的後裔子孫中,還有用先祖官職稱謂來為姓氏者,稱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兩週至秦、漢時期官吏司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置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 在司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趙奢的封地馬服,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贏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此後,馬家後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 後來,馬服氏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稱馬氏。該隻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後逐漸遷往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改姓
(1)出自漢朝大司徒馬矢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漢朝有個大司徒叫馬宮,他本為複姓馬矢氏,後馬宮以仕學名揚,遂省文去“馬矢”中的“矢”而改單姓馬氏,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兩晉之後大量司馬氏改為單姓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傳教士哈木則巴巴從西亞來到東鄉龍山(現甘肅省東鄉縣坪莊鄉哈木則嶺村)定居,並在周圍傳播回教教義,在哈木則巴巴的影響下,龍家山周圍先後有八坊(亦有人稱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回教,這些少數民族人改信回教後逐漸融入東鄉族之中,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來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東鄉縣賈家村 賈姓少數民族人改信回教後改掉了原來的姓氏而改姓馬,時至今日,賈家村已無賈姓人而只有馬姓人了。
(3)又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 “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4、源於少數民族
(1)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姓,回族中馬姓這麼多,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後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聖人”。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馬”姓是皇帝賜姓,回族又不似漢族那麼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
(2)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當今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馬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出自「嬴」姓,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趙國大將趙奢因戰公,受封於馬服(河南邯鄲),稱為馬服君。其後有馬服氏,簡為馬氏。據《金史》所載,西域人馬慶祥,入居臨洮狄道,逐以馬為氏。據《元史》所載,元之月乃和,以祖為金國馬步指揮使,因改姓馬。名祖常。元明時期,回族依斯蘭教徒多用馬氏。
馬姓作為一個姓氏出現,大概是在戰國後期。史傳記載,馬姓與中國姓氏中的另一大姓——趙姓有著不解之緣,馬姓源自趙奢。趙奢是戰國後期趙國名將,閼與之戰因率兵救魏大破秦軍而被封為馬服君。隨後不久,趙奢的部分子孫就以其封邑為姓改稱馬服氏,後來又逐漸改姓為馬,成為後世大部分馬姓的正源。趙國滅亡之後,趙奢之孫趙興因避亂而遷至陝西扶風一帶,到西漢時繁衍成為大姓,因而扶風也逐漸成了馬姓的郡望。
比馬姓更早的還有個複姓"馬師"。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他們是春秋鄭穆公的後裔,以擅長馴馬、相馬和醫馬而著稱。"馬師"氏後來也逐漸省略"師"字改成馬姓。
馬氏還有一部分並非純粹的中原民族。據考證唐代以後有許多少數民族仰慕中華文化,紛紛丟掉原姓改用漢姓,這其中就有很多人選擇了"馬"姓。
歷史名人
1、馬融:
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為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經學家、文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一生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百家姓之昌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2、馬超:
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末涼州(今甘肅武威)軍閥、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3、馬岱:
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生卒不詳。三國時期蜀漢武將,蜀漢名將馬超的從弟。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4、馬良:
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百家姓之關於姓韋的歷史名人淺談!
5、馬依澤:
(921~1005),號漁叟,西域魯穆國人,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納在962年至963 年間編制《應天曆》 ,後封爵世襲司天監。